讓氣血成為“活水”,不僅要充足,還要流暢
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,每當生病表現得虛弱的樣子的時候,總是會被人嘲笑為“林妹妹”?!都t樓夢》中的林妹妹黛玉是名副其實的“病美人”,她總是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,連她自己都說:“從會吃飯時便吃藥。”因為天生身體就虛,有“不足之癥”,一直吃著“人參養榮丸”。這個藥是治療氣血兩虛的。林妹妹氣虛又血虛,看書中描寫的她的樣子就知道,臉上沒有血色,說話聲音也小,中氣不足。再加上她那多愁善感的性格,總是皺著眉頭,在尋思、煩惱著什么,整天郁郁寡歡,經常傷心流淚。這對于她那虛弱的身子骨就更是雪上加霜,最終落得一個早逝的凄苦結局。
那氣血為何如此重要呢?中醫認為,人體以氣血為本,氣血是人體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的物質基礎,是男人女人都需要的。但為什么要特別強調女性的氣血尤為重要呢?這是由女性的生理特點決定的,生產、月經、哺乳等,都會使女性耗費大量的氣血。如果不及時補充,就會造成氣血虧虛,氣血一旦虧虛,不僅容顏會受影響,還會出現很多其他疾病。
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:“氣血失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。”從女性月經方面來說,氣血不足,就會造成月經遲來、量少、經血稀而顏色淺。月經過多,又可能反過來造成氣血不足。所以“補氣血”非常重要。氣血不足的人可以適當多吃紅棗、人參、黑豆、胡蘿卜、金針菜、南瓜、山藥等,這些食物有助于生血補血。

補氣血是養顏祛病的基礎,但是氣血補足了我們還要讓它活起來。人的身體就如一汪泉水,得有活水從泉眼里淚淚不斷地往外流。血就像水,而氣就像托水上流的動力。如果血少了,泉水就會干枯;如果氣不足,就成了一潭死水,毫無活力。所以,不光要“補”,還要“養”;不光要“養血”,還要“調氣”。因為“氣為血之帥”,氣行則血行,氣滯則血滯,氣順則血和,氣逆則血逆。如果只知道補血不知道調氣,那補進去的血就會堆在一起,久而久之就可能成為瘀血、血塊。如同地基還沒打牢就開始造樓一樣,添再多的磚瓦也會有倒塌的一天。地基就是氣,磚瓦就是血,氣充足了血才能有所用,才能活起來,才能潤養我們全身。所以,明代醫家汪石山就說過:“調經莫先于養血,養血莫先于調氣。”益氣補血是女人調經的關鍵。
那氣血究竟應該怎么補又該怎么養呢?首先,補氣血應多吃一些有益氣血的食物。一日三餐,我們總離不了一個“吃”字,在“吃”的方面下工夫,既美味又輕松。其中,第一個寶貝是偏重補血的大棗,被譽為“百果之王”。中醫認為大棗味甘、性溫,人脾經、胃經,有補中益氣、補血養血的功效。清代的《本草崇原》中說:“大棗補身中之不足,故補少氣而助無形,補少津液而資有形。”無形即是氣,有形即是血,所以大棗是補養氣血的佳品。大棗雖好但莫多吃,從調養的角度看,每天3~5個棗,煮熟或蒸熟吃,長期堅持吃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。第二個寶貝就是偏重補氣的人參。人參是補氣 的第一要藥,它味甘、微苦、性溫,歸脾、肺、心、腎經,有大補元氣、復脈固脫、補脾益肺、生津養血、安神益智的作用。但有人服用人參后會出現上火的情況,這類人可以選用西洋參。第三個寶貝是氣血雙補的桑葚。桑葚的主要功效是滋陰養血,并且氣血雙補。但由于桑葚性寒涼,吃得過多會導致腹痛,所以經期最好不要吃,平時吃也要適量。
其次,補氣血還要注意“養”。我們補氣血不能一邊補一邊“漏”,還要守得牢、藏得住。要想藏好血,就得好好對待肝,因為肝是藏血的器官。凌晨1~3點是肝經值班的時間,所以在此之前人睡,肝才能藏好血。喜歡熬夜的朋友們可要注意了,要想氣血好、身體好,拒絕做“夜貓子”也是很重要的。
可以說,益氣補血是健康的關鍵,只有打好氣血這個根基,才能讓健康的摩天大廈穩穩矗立;否則,再怎么調理都只是在搖搖欲墜的大廈上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修補而已。
百川健康研究院專注研究臍療文化23年,對于臍療有了深刻的理解,目前推出了補氣血肚臍貼,做到最簡單的方式就可以達到全名保健的效果。
推薦閱讀:婦科肚臍貼之盜汗的調理方式
推薦閱讀:婦科肚臍貼之盜汗的調理方式